三、慈悲在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
1、慈悲能加强人与人的沟通
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,与人沟通也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。但仅仅依靠技巧,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。比如“共情”的运用,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,以此进行沟通。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?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:“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,太多的时候,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。”
2、慈悲能化解各种心理问题
常规的心理治疗,往往是通过某种外在疏导帮助患者。这种方式确实也能解除一些心理问题,但未必能从根本上斩除病根。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,这将不断制造问题,使我们永远处在被动状态,疲于应付。
而佛教修行不仅是以正见解除病态心理,同时更重视正面心理的建立。这种正面心理,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正念,慈悲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。当然,普通人的慈悲也具有化解嗔恨等其他负面心理的力量,但作用毕竟有限。大乘佛教所说的慈悲,是建立在空性慧的基础上。这种空性慧代表心灵内在的觉醒,也是生命本具的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,是佛菩萨所以能解脱自在的根本所在。也正因为空性慧有如此威力,建立在空性慧基础上的慈悲,自然具备化解一切心理问题的能力。就像有着超强免疫力的身体,本身就能应对一切病毒的入侵,使之没有可乘之机。即使原本已经发生的病变,也能随着免疫力的提高而自我调节,恢复健康。所以说,这种力量才是化解心理问题的根本。
以上,主要从大乘佛教的角度,介绍了佛法所说的慈悲与世间慈悲的异同,佛教对慈悲的具体修法和完善途径,以及慈悲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,希望我的发言对大家有所启发。